2019年10月16日,中国新闻史学会与beat365体育官网在beat365体育官网平台主办“纪念范长江诞辰110周年暨首届长江新闻论坛”。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范东升教授受邀参会。
作为范长江的次子,与众多学者共同探讨、研究范长江,范东升直言自己非常宽慰,“大家对我父亲的新闻工作生涯予以这么多关注和肯定,作为后辈,我们非常感动。”
谈及父亲时,范东升经常提起的一个词便是“真诚”。如果说,“诚”是范长江先生奉行一生的准则,那“真”便是范东升教授铭记一生的教诲。
“讲真话,不撒谎,我父亲就是这么教我们的。”
“执着”:范长江研究,一定要实事求是
研究《大公报》和《中国的西北角》,这是范东升近年最常做的事。
16日下午的分论坛上,他的参会论文便围绕着 “《中国的西北角》与《大公报》版面政治性用语差异辨析”展开,关注二者最为细微的用语区别。
分论坛上进行研究汇报的范东升教授
这并不是范东升第一次“揪”着《大公报》和《中国的西北角》做“细活儿”。在2016年的一次研究中,他还对比了《动荡之西北大局》的多个版本,只为考辨出父亲最原始的写作表述。许多被读者忽略的差异细节,却被他视作父亲鲜明的心声,“比如对‘红军’的称谓,我父亲写的文章和《大公报》以往用词就是不一样,这是因为他的立场和后者是有本质不同的。”
范东升教授(右二)作为家属代表之一向学院赠书
版本还原同样是范东升付诸心血的工作。他努力收集着材料,重新整理和勘注《中国的西北角》、《塞上行》,试图让其回归“最初的模样”——“我想恢复和补充最原始的版本,让大家看到我父亲当年最真实的报道。”为了勘注合理,除了整理父亲的手稿,范东升还十分留意在国内外图书馆收集资料,一直以来各种版本的《中国的西北角》、《塞上行》以及三十年代的《大公报》都被他查阅核对过。
论坛现场的范东升教授
溯及初心,范东升直言:“我想还原一个真实的范长江。实事求是,这是我父亲一生的主张。”父亲留下的这个“真”,范东升记了一辈子,母亲沈谱逝世时,他写下了这样的挽联——“风雨百年心连广宇大爱怀天下,坎坷一世情系中华真诚贯始终。”
“我觉得所有的范长江研究都应该如此,根据材料,实事求是。”范东升说,这是对一代人的尊重:“以我父亲为代表的那批进步的新闻工作者,一辈子所为,都是为了解救濒危沦亡的国家和民族。面对他们,我们应该有最基本的敬畏之心,要明白他们做了什么,为什么要那样奋斗。”
重走“西北角”:读懂当时中国
“西北角”,在范东升心里有着独特的地位。在“文革”中的内蒙古,他度过了八年的插队时光。后返校任教,他曾六次带领学生重走“西北角”,用跨越多省、绵延数千公里的行程寻访父亲的足迹。“当时的条件下走遍西北是很艰难的,那一辈新闻人舍生忘死地做新闻工作,我希望同学们多读他们的作品,重走他们走过的路,去体验和理解他们为民族为人民做了什么。”
跋涉途中,走进当地的博物馆和档案馆以及在“地方志”一类的文档中,范东升常常发现父亲的名字——“上面有记载,某年某日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来访,是怎么说”,对范东升而言,这句简单的表述非常珍贵,“我父亲当年的很多新闻报道,沉淀下来,就成了历史,如果我父亲当时没有去西北,没有沿途的记录,当地这一部分早期的历史在今天可能就是空白。”
这也成为范东升鼓励学生们“重走西北角”的理由——在缅怀先辈外,以身体力行读懂时代,解码中国。他时常告诫学生们,要真正理解《中国的西北角》,只有追寻父亲当年的足迹,用自己的眼睛去体悟和发现,“新闻是历史的初稿,要真正读懂范长江,不能只是看书上的一两句话,要去了解他笔下的那个时代,读懂那时候的中国。”
范东升教授带领学生参与“祁连山南”青海行
这种执着被延续到了范东升的教学理念里,“做新闻更是如此,道听途说出不了好新闻,记者必须去现场,拿到第一手材料。”
范东升说,这也是父亲一生秉持的准则,“一个好记者的作品,不仅是给当代人,更要留给后代,要经得起考证,不去现场采访,就不会有范长江。”
坚守:新闻是社会的导航图
在编纂勘注本时,范东升曾摘录父亲在“忆西蒙”中的一段话——“新闻记者的任务,是在供给一般读者以正确详实的消息,重要消息所在的地方,就是我们应该深入的地方。”
从一名新闻学子,再到新闻单位做记者,最后回归讲台,父亲口中“正确详实”的消息,成了指引范东升从业和从教过程中最恒久的坚守。他举例说,父亲抗战早期闯入额济纳旗,曾为清剿那里的日寇间谍机构提供了可靠的报告,“如果他的报告有任何错漏,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。”
时过境迁,屈辱存亡的日子已成为过去,但在范东升看来,架在新闻上这把名为“真实性”的尺子,万万动摇不得。正因如此,他的微博和朋友圈中不乏对假新闻的分析和讨论,有时甚至会为此写上两三万字的文章。
范东升教授在论坛现场认真翻阅论文
被问及好记者的标准,范东升给出的回答是“有良心、求真相、讲真话,守底线”。这被他视为新闻业安身立命的根本,“新闻是社会的导航图,我们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是真实的,这些真实的情况是可以帮助读者正确了解社会环境、推动社会发展的。”
面对当下的信息泛滥,范东升直言,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,但身为师者,他仍将这些奉为教学中的信条。“每一次采访、写作、评论,一定要反复地拷问自己,是否坚持了新闻的准则,虽然做得好有难度,但这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底线。”
采访/田方圆 张诗萌
图文/张诗萌
(部分图片由范东升教授提供)
责编/操慧